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
课程编号:222030
开课系部:马列理论教研部
教 研 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授课对象:本科生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计划课时:30
使用教材:《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课程组成员: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学历 |
学位 |
职称 |
首次讲授时间
(外聘只填单位) |
首席主讲教师(或课程组负责人) |
熊华 |
女 |
32 |
哲学/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2002年 |
任课教师
(含外聘) |
卢东栋 |
男 |
42 |
哲学/硕士研究生 |
学士 |
副教授 |
2005年 |
课程内容概要:“西方哲学史”课程致力于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试图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地解读西方哲学,客观地鉴别西方哲学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思想倾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程将概括性地介绍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即西方哲学的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思想。主要内容如下:绪论:西方哲学的精神;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第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三章,晚期希腊哲学;第二部分,中古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三部分,近代哲学;第五章,思想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第六章,经验论和唯理论;第七章,法国启蒙哲学(近代唯物主义);第八章,德国古典哲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双主体的理念,将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方式:本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开卷考查方式,主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论文写作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30%。
课程建设现状、目标、时间和措施:“西方哲学史”课程在我校开设时间较短。为了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文修养,切实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我们结合我校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西方哲学史”课程。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使本课程教学更加适应本校的人才架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努力形成哲学教学的科学体系,使教学工作走向规范化。今后将以对当代重要的社会思潮的研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在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围绕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安人才的思想需要开展教学。
|